陈伯达为什么投靠林彪?
陈伯达为什么投靠林彪
陈伯达为什么投靠林彪
人们对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很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陈伯达在中央文革中陷入了孤立状态
中央文革成立不久,陈伯达就陷入了孤立状态。这是为什么?首先是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那几个人,也都是有点政治野心的人物,他们早就看出来江青不光身份特殊(毛泽东的夫人),地位特殊(实际主政的中央文革副组长),而且看出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她确实有一些能量的,而且他们也看出,陈伯达是个书呆子,在政治上虽然也在观察、投机,但经常搞错了方向,闹出笑话。因此,这几个人认定,只有投靠江青,自己才能日后飞黄腾达,他们便都主动去投靠江青。更主要的原因是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几个人,先后都翻了船。在武汉"七二0"事件之后,王力,关锋、戚本禹闹得太凶了,又要"揪军内一小撮",又要夺外交部的权,结果,闹得天怒人怨,最后自己倒了台。毛泽东亲自决定,先后把王力、关锋、戚本禹抓起来,清除出中央文革小组。这样一来,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小组的人几乎光了。不仅如此,江青还抓住王、关,戚的问题向陈伯达发难,提出要追究陈伯达的责任。还是毛泽东挡了一下,加上陈伯达也赶紧把责任都推到王、关,戚身上,还在批斗王、关、戚的会上发言时对这三个人说了很激烈的话,才算勉强没事。
右起:江青、陈伯达、张春桥
陈伯达拉进中央文革的亲信一个一个出问题,被"踢"出了中央文革,剩下的中央文革的成员全都是江青的人了,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却成了"阿斗"、"刘盆子"。那时,江青经常当面讽刺陈伯达是"刘盆子",陈伯达自己也半承认半解嘲地说自己是"刘盆子"。在中央文革里,位居副组长的江青,反倒成了当家人,什么事都是江青说了算数,任何事情,没有江青同意是办不成的,中央文革的人也都唯江青之命是从。江青在钓鱼台所住的十七号楼成了中央文革的代名词。当时,在中央文革内部,江青,康生、张春桥联合起来决定事情,呼风唤雨,陈伯达插不上嘴,有时他们还背着陈伯达做决定。不仅如此,由于江青、康生、张春桥做手脚,在毛泽东那里打陈伯达的"小报告",以至于毛泽东日益对陈伯达不满,几次批评陈伯达。陈伯达的政治地位开始摇晃起来。
此时,陈伯达不再与江青、康生合作了,他想合作,人家也不理他。他自己住在米粮胡同的家中,干脆不去钓鱼台。但是,陈伯达在心中是很不服气的。他看不上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这些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些人也把他整得太苦了。陈伯达还要与江青、康生斗一斗法。
起草九大政治报告时陈伯达与江青分庭抗礼
果然,没过几天,陈伯达就在起草中共九大政治报告问题上与江青、康生、张春桥较上了劲。
毛泽东原打算在1967年底就召开九大,结束"文化大革命"。但1967年各地动乱情况还很严重,召开九大的时间只好往后推。毛泽东又打算在1968年结束"文化革命因此他确定1968年元旦社论的主题就是号召全国实行大联合,"三结合"、"斗批改以此来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1968年9月,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当年的10月又召开了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开除了刘少奇的党籍。此时毛泽东认为,在1969年召开中共九大,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毛泽东决定:筹备召开九大。而筹备召开九大,除了确定领导人选之外,最重要的是起草两个九大文件——政治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
起草这两个文件的权力,非同小可。因为在中共历史上,谁拿到了起草党的代表大会文件的权力,就意味着自己所主张的意见和思想可以贯彻于全党,就意味着起草人在党内地位的巩固和上升。对此,江青,康生,张春桥早有筹划,他们借口曾经在上海搞了"群众性的修改党章的运动",把起草修改党章的报告的权力拿到了手,接着,他们又伸手抢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权力。可是,陈伯达毕竟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第四号首长,党内头一号大笔杆子。毛泽东考虑,起草九大政治报告,是不能甩开陈伯达的。但是,江青硬是要推荐张春桥、姚文元起草,而张、姚二人当时也正受毛泽东的器重。于是,毛泽东经过考虑,指定由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3人共同起草,3个人中,由陈伯达牵头,不久毛泽东又明确说;陈伯达是起草九大政治报告小组的组长。
但是,陈伯达是决不会再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合作了,他决不会与张、姚二人共同起草九大政治报告,反正经毛泽东提议,由中央正式通过的九大政治报告起草人的名单中,陈伯达名列第一位,毛泽东后来又指定他当起草小组组长,因此,他下决心自己干。他把张,姚二人甩在一边,自己找了几个助手帮他找材料,由他自己构思,自己写作。由于张,姚是被列入起草九大政治报告名单的人,他们当然不甘被冷落,于是,他们就多次主动找陈伯达,要陈伯达到钓鱼台去,和他们一起研究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问题。陈伯达干脆向他们挑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你们可以搞你们的,我自己搞我自己的。这句话实际上等于明说:我不同你们合作了,我陈伯达要自己动手起草九大政治报告。3个起草人不肯合作,也使林彪着了急,因为毛泽东是指定要由林彪在九大上作政治报告的。林彪把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找到毛家湾自己家里,把他自己写好的九大政治报告提纲交给他们看,并且谈了自己关于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一些意见。接着,林彪做他们的工作,希望他们好好合作,共同起草好九大政治报告。可是,陈伯达却一犟到底。他当着林彪的面说:报告我自己起草,不需要他们合作。张、姚被陈伯达当着林彪的面"涮"了下去,只好尴尬地表示;那就辛苦你自己动笔吧。你起草时如果需要我们,就随时叫我们,我们随叫随到。
从林彪家里回来,陈伯达向中央请了1个月的假,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埋头起草九大政治报告。他的这个行动也是公开表明,他是在同钓鱼台的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分庭抗礼。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自己在钓鱼台组织了一个起草班子,由张春桥,姚文元牵头,根据林彪的提纲,自己搞了起来,同时告诉手下参加写作的人,对陈伯达封锁材料。也向地方打招呼,不给陈伯达材料。因此,陈伯达在写作时,向一些地方要一些材料,就碰了软钉子。可是,陈伯达不吃这一套,他自己照样独自起草九大政治报告。
还是陈伯达的笔头快,不久,他就拿出了题为《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九大政治报告的第一部分和全文的提纲,送给毛泽东审阅。陈伯达在这部分政治报告文稿中强调了抓革命,促生产问题,强调了团结大多数的问题,谈到了安定问题,同时提到了"刘邓路线"的概念,毛泽东看过后,对其他方面内容都满意,但对提刘邓路线不满意,他指示陈伯达:邓小平过去打过仗,同刘少奇不一样,报告上不要提他。毛泽东基本认可的态度,使陈伯达更来了劲。他也不把毛泽东谈话的内容告诉张,姚二人,只是自己关起门来,起早贪黑地写。这时,一个工作人员告诉陈伯达,张,姚在钓鱼台也写出了九大政治报告的一部分。陈伯达着了急。为了抢先,就先把自己写好的政治报告稿的前三部分拿了出来,交给有"中央文革"成员参加的中央政治局讨论。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一看陈伯达抢先抛出报告稿,便把精力转到挑陈伯达报告稿的毛病上来。在讨论陈伯达报告稿的政治局会议上,张春桥、姚文元先后发言,指责陈伯达的报告稿是鼓吹"唯生产力论",是搞"调和主义"。同时,江青,康生借口陈伯达没有把毛泽东和陈伯达谈起草报告的意见时所说的不要提刘邓路线的话告诉他们,给陈伯达扣上了"封锁毛主席的声音"的大帽子。他们在人民大会堂的东大厅专门开会批陈伯达,逼陈伯达作检讨。陈伯达不作检讨,双方顶了牛。会上气氛紧张,火药味很浓,江青、康生口气严厉,猛批陈伯达,根本不让陈伯达说话。"文化大革命"中中央领导人时兴穿军装。当时,陈伯达也穿着军装,江青见了,高叫:你陈伯达还配当解放军?你不配!她对手下的人说:快去摘掉陈伯达的领章、帽徽。陈伯达根本没服气,他不允许别人摘他的领章,帽徽,并且跳起来高叫:你们要打倒我,你们敢把打倒我的大字报贴到街上去吗?结果,会议不欢而散。
左起: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
这次会后,陈伯达根本不理江青那一套,接着自己写九大政治报告稿。江青等人也紧锣密鼓地在钓鱼台由张、姚二人牵头组织人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稿。不久,张、姚二人拿出了他们起草好的完整的政治报告稿,越过陈伯达这个起草组长,通过江青,康生的运作,直接交中央政治局讨论。陈伯达也不是吃素的,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张、姚起草的文稿时,他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意见,他说:这个报告稿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生产。还是要把生产搞好,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你们只强调政治运动,是在搞伯恩斯坦主义,伯恩斯坦就主张运动是一切,而目的是没有的。张春桥立即反驳陈伯达说:你是在宣传唯生产力论。中国现在就是要搞运动。你强调搞生产,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陈伯达说张春桥是伯恩斯坦主义,张春桥说陈伯达是唯生产力论,这样一来,会上呈现出陈伯达与张春桥僵持的局面。这时,毛泽东发了言,他支持陈伯达的意见。他说:陈伯达的意见是对的,应当考虑报告上加进陈伯达的意见。周恩来也说,陈伯达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应该加进九大政治报告中去。林彪随后也表态说陈伯达的意见好,要加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的话,使陈伯达颇为得意。这次会后,他仍然不理睬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自己把自己关在米粮胡同的家中,继续起草九大政治报告,而江青等人也在钓鱼台起草另一份九大政治报告。
陈伯达也真的下了功夫,他日以继夜,字斟句酌,写出了九大政治报告稿。江青他们也下了功夫,搞出了另一份九大政治报告稿。这样,两套班子,拿出了两个九大政治报告稿。两个报告稿先后分头呈送毛泽东。陈伯达对自己写的稿子有充分的信心,认为毛泽东肯定会采用自己起草的报告稿。可是,这次陈伯达又失算了。由于康生和江青先后到毛泽东那里说:陈伯达在另搞一套,不与他们合作,报告偏重强调唯生产力论,因此毛泽东只看了张春桥他们写的报告稿,根本不看陈伯达写的报告稿。没过几天,中南海的工作人员送到陈伯达家中一份密件,陈伯达打开一看,他亲手封好的装有报告稿的牛皮纸口袋没有拆封,毛泽东只在牛皮纸口袋上写了八个字:"退伯达同志。毛泽东"。毛泽东竟然连牛皮纸口袋都没有打开,说明他对陈伯达写的报告稿连看都不愿意看。陈伯达一见到被退回的牛皮纸口袋,感觉就像五雷轰顶一般。他关起门来大哭了—场。
陈伯达的哭,不是因为他的心血白费了,而是因为他又一次在与江青的较量中败北了,而且,也意味着他这个"大理论家",在毛泽东的眼里一钱不值了,毛泽东对他不再信任了。
林彪拉陈伯达,陈伯达也主动投靠林彪
在九大上,陈伯达仍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保住了原来的地位。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中央政治局中是孤立的,他的地位是动摇的。
林彪与陈伯达
在九大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大部分是林彪的人,另一大部分是江青手下的人。林,江两个集团的阵势已经显露出来,而陈伯达哪一头也靠不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笔杆子陈伯达被晾在一边了。起草中央重要文件,已经不再用他了。毛泽东总是让张春桥,姚文元起草。原来由他分管的部门,也被江青手下的人逐步接了过去。建国后,陈伯达一直领导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但现在江青借口让姚文元参与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陈伯达管的宣传理论部门的领导权拿了过去。陈伯达感到自己已经被架空了,他在党内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而威胁陈伯达地位的,不是拿枪杆子的林彪一伙,而是同属于"笔杆子"的江青,康生,张春桥一伙。面对威胁,陈伯达急于在中央内部找到能支持他,为他说话的人,于是,陈伯达便把目光投放到林彪身上,开始注意向林彪一边靠。
九大后,林彪手下的干将在中央政治局中占的比重很大,超过了江青集团的人,这当然引起了江青集团的不满。两个集团的矛盾必然发展起来。在此情况下,林彪也要在中央寻找更多的支持者,
尤其是寻找能舞文弄墨的支持者。他手下的干将均为武将,他缺少的正是笔杆子。于是,林彪也把目光投放到陈伯达的身上。
过去,林,陈之间就互相帮过忙。
林彪为陈伯达说过好话,1967年2月,军队的一些老帅们大闹怀仁堂时,一些老帅就质问和批判陈伯达,搞得他在中央威风扫地。这时,作为中共二号人物的林彪说了一句话:"陈伯达是好人,他长期担任毛主席秘书,是忠于毛主席的。他长期管意识形态工作,工作是好的。一个书生掌握这么大的局面他不容易呀!"这句话使陈伯达挽回了面子,也巩固了陈伯达在中央的地位。后来陈伯达听说是林彪为自己说了关键的一句话,帮了他的大忙,在内心是十分感激林彪的。
陈伯达也帮林彪解过围,1966年11月,正当全国陷入大动乱之时,有几百个红卫兵到国防部大院去串联,警卫人员不让他们进,有几个学生就高喊着往里面冲,这样,就与警卫部队发生了冲突。冲突中,几个学生被警卫战士打伤了,于是,红卫兵们不依不饶,调来了更多的红卫兵,包围了国防部,用广播大喇叭高喊着彻底批判军队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口号。消息报告给了林彪,林彪请"中央文革"出面处理。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责无旁贷,就动笔写了一封给红卫兵的信。信中说你们冲击无产阶级的神圣的国防部,你们的多种道理都站不住脚了……希望你们立即离开国防部,有什么事情可以一个—个说清楚……陈伯达还派张春桥去国防部,当着学生的面宣读了他的信,学生们一听,是"中央文革"组长的意见,立刻就散开了。陈伯达一封信,解了国防部的围。事后,林彪托人转话给陈伯达,说陈伯达在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谢谢他。
此外,陈伯达和他老婆闹矛盾,叶群听说后也主动关心陈伯达,派人帮助陈伯达解围,劝说陈伯达的老婆离开北京,并且由军队把陈伯达的老婆送到山东养起来。
虽然林、陈之间也有过意见不相同的时候,但在几个大事上,两个人原来就是相互帮忙的。现在,两个人互相都有建立密切联系的需要,自然是一拍即合。
林彪与陈伯达
陈伯达不断主动地给叶群打电话,与叶群建立了"热线联系"。叶群向陈伯达转达了林彪对陈伯达的敬意,说:林彪同志十分尊敬你,认为你是我党不可多得的人才。林副主席是关心你的,支持你的工作的。一次过节,陈伯达见别人家都有海螃蟹吃,就也想吃点海螃蟹。叶群听说后,就让广州军区用军用飞机给陈伯达送去一大筐。陈伯达是一介书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赠。陈伯达写得一笔好字,却从不给别人写。于是他就主动地给林彪和叶群题字。林彪自我爆炸后,专案组从林彪住宅中找到的陈伯达给林彪的题字是:"天马行空,猛志常在",“天马行空,知无涯"。陈伯达给叶群的题字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据林彪的秘书讲,陈伯达给叶群的一幅题字:"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差一点使叶群自我飘浮起来。陈伯达在给林彪,叶群题字的同时,也给林彪手下的大将题字。叶群给邱会作写了一首诗,叶群在与陈伯达通电话时,无意间念了这首诗,陈伯达就把这首诗写成大字送给邱会作。这首诗是"繁霜冷雨独从容,晚节尤能爱此功。宁可枝头抱蕊老,不能摇落坠西风。"这样一来二去,不仅林彪,叶群对陈伯达有好感,引为自己人,连林彪手下的干将们也对陈伯达有了好感,引为自己人。没过多久,陈伯达就成了林彪在毛家湾家里的常客。林、陈,叶常在一起谋划事情。林彪得到了陈伯达这个"大笔杆子",如虎添翼,他不怕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再用理论来压他们了。陈伯达受到了党内二号人物的支持,他在党内的地位也稳定下来了。
这就是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投靠林彪的始末。